笔者:乔帮主
乔帮主的篮球周记

最近跟朋友讨论关于「业余球员」和「职业球员」的区别是什么,根据网络上找到的定义,「业余球员」是指并非为赚取任何金钱利益而参加比赛的人,纯粹是以兴趣为出发点,同时参与比赛是一种荣誉;而「职业球员」则刚好相反,是指参加带有明显商业性质的职业球类比赛,以此来获取收入维持生计的球员。

然后我们有聊到,除了参加东南亚职篮联赛(ABL)的吉隆坡猛龙之外,在大马到底有没有其它职业球队?接着朋友问我:「元首杯霸主森美兰金群利到底是不是职业队?他们的球员到底是『业余球员』还是『职业球员』?」

不打职业赛的职业球员?

那一刻我愣了一下,因为我没有一个很确定的答案。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都是受薪的全职球员,每天训练、打球就是他们的工作,那应该算是「职业球员」吧?可是我和朋友都感到很困惑,我们没有本土职业联赛,难道他们都是「不打职业比赛的职业球员」?我们这样的篮球生态环境也太畸形了吧。

大家别误会,我完全没有贬低球员的意思,反而我觉得球员能够以篮球维持生计,能够延续自己的篮球梦,绝对是一件美事。而在背后不计回报,不断投入大量资源的老板,也绝对配得上大家赞扬,毕竟他们付出了真金白银,让球员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打球。

其实这么多年来,国内有很多愿意花钱在篮球上,很愿意投入资源的老板和企业,可惜我们始终无法把这些老板或企业整合起来,创造出一个可以稳定发展的职业联赛架构。

过去我们一直说,在大马搞篮球就像是在做慈善,老板们不求回报的投入资源,仿佛只是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而已,篮总领导层不断改朝换代,联赛名字从MBL、NBL、MNBL再到MPL,但是实际情况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,大家都只是想把比赛打完,想办法拿到那个冠军而已,并没有想过到底应该怎样把篮球产业做大、做好。

发挥对篮球产业的想像力

记得在去年5月的一次直播访谈中,我同台湾知名篮球媒体人「小古」古砚伟聊过这个话题,当时他说:「什么是职业?其实大家必须从球团、从联盟的组织者、从协会的人员到球迷,就是所有人都必须要有一个认知,职业化我们不是为了国家队、我们不是为了国际赛成绩、不是为了奖牌任务而已,我们是希望说投入这个产业的人,都可以有饭吃,可以有一个正常的正向循环,那大家可以靠这个东西有收入,球团有钱赚,球迷愿意认同球队,愿意买票买其它周边(产品)去支持,变成是一个比较正向的产业发展。」

我们能说这些老板做错了吗?不可能吧,他们花了那么多钱养活了一支球队和一批球员。小古说:「那其实以企业来说,他们这样投资几乎是没有什么收入的,这个状况下你也很难说他们错,但是我希望说对于这个职业的产业化​​,可不可以有另外一点不一样的更多的想像?」

美国女权主义者格洛丽亚斯泰纳姆(Gloria Steinem)曾经说过:「没有想像力的飞跃或梦想,我们就失去了对各种可能性的兴奋。毕竟,梦想是一种计划。」所以说啊,不管是篮总的领导层、球团老板、球员还是球迷,千万别限制自己的想像力或梦想,如果打电动也可以赚钱,为什么篮球不能赚钱?